阳光下的金属低语 BMW如何用艺术重塑社区想象

在阳光穿透玻璃帷幕、城市节奏略显迟缓的午后,无拉港的一家BMW展厅传来微弱的颤动声——那是一件金属装置正在“歌唱”。这并不是一场偶然的艺术展示,而是BMW Group Malaysia 推出的“⁠ENvision.NEXT”计划的首个落地作品,一项将艺术、社区、可持续三者交织成诗的长期构想。

而在这一构想的背后,是马来西亚BMW 集团企业通讯与可持续发展主管沙西安比(Sashi Ambihaipahan)与马来西亚本地艺术家龚伟廉(William Koong) 的共同信念:艺术,不止是美的表达,更是品牌与人的连结。

沙西安比:我们在去年启动了‘Retail.Next’零售转型计划,不只是改变展厅的外观和结构,更是想在客户体验中加入在地的情感与温度。
沙西安比:我们在去年启动了‘Retail.Next’零售转型计划,不只是改变展厅的外观和结构,更是想在客户体验中加入在地的情感与温度。

 

沙西安比的愿景 重新定义汽车展厅

在许多人印象中,汽车展厅是一个展示速度与科技的冷静空间。然而沙西安比却赋予了它另一重定义——文化的“画布”。

“我们在去年启动了‘Retail.Next’零售转型计划,不只是改变展厅的外观和结构,更是想在客户体验中加入在地的情感与温度。”沙西安比在访谈中分享。

“⁠ENvision.NEXT”计划正是在这背景下诞生的一项衍生项目。透过邀请本地创作者参与,BMW希望让每一座展厅都成为一个社区故事的载体——它可能是一次金属工艺的复兴,一段工业转型的隐喻,或是一位创作者的个人记忆。

“我们为创作者提供平台,邀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关于地方、品牌、未来的故事。”沙西安比说,“这不只是BMW的品牌展示,更是社区与文化的回音室。”

首个ENvision.NEXT项目落地于无拉港(Balakong)展厅,未来计划将在全国23家展厅逐年拓展,每年一件作品,构筑一张有故事、有温度的文化地图。

这个名为《Resonance of Progress》的装置艺术作品,是本地金属艺术家龚伟廉的作品。

龚伟廉:将童年的焊火 熔进未来的阳光

受邀创作首件⁠ENvision.NEXT作品的,是本地金属艺术家龚伟廉。他的作品名为《Resonance of Progress》,表面是一组由铜片与废弃黄铜打造的雕塑体,内里却藏着一段关乎“手艺与记忆”的情感线索。

“小时候我父亲是补车门的手艺人,那时候还没有电焊,全靠气焊烧铜,那种火焰的味道、声音,我一直记得。”龚伟廉说。他用这些逐渐被遗忘的技能和回收材料,打造出这件能“回应阳光”的作品。

作品内藏太阳能感应装置,每当阳光照射,它便发出低鸣的振动声。“白天它歌唱,夜晚它沉默,就像我们——需要工作,也需要安静去思考。”龚伟廉说。

这件作品不仅象征着BMW品牌从工业时代到可持续未来的转变,也反映了城市空间中人与环境、人与记忆之间的流动与牵引。

《Resonance of Progress》是BMW在去年启动Retail.Next零售转型计划的首个艺术作品。

当汽车品牌开始讲“人”的故事

“过去车厂说的是马力、扭力,现在我们想讲的是人的力量。”沙西安比强调ENvision.NEXT不仅是艺术展示,更是企业社会责任(CSR)的一部分。

“我们在挑选作品时,会考虑它是否回收再用?是否使用可再生能源?是否能为地方社区留下印象?”而龚伟廉的作品,正好全部契合——从铜的来源,到制作过程的复古气焊工艺,再到太阳能驱动的振动系统,每一步都融合了环保与文化价值。

他补充:“如果未来,我们能让展厅不只是展示车,而是讲述人和地方的故事,那它的价值就已经超越了商业范畴。”

龚伟廉也坦言,这样的合作,对艺术家而言也是一种深刻的挑战。“最难的是不是做工,而是找出那个能与这个地方产生连结的故事。艺术不是商品,是记忆的延续。”

无拉港Auto Bavaria经销商负责人田鸿庆(Andy Tian )、龚伟廉和沙西安比展示这个会发声的装置艺术作品《Resonance of Progress》。

一件作品 一座展厅 一段共鸣

在这场合作中,没有人是主角,也没有人是配角。BMW提供平台,龚伟廉带来故事,而观众则在展厅中感受每一道纹理背后的情绪。

当金属在阳光中微微震动,当一段父子记忆在展厅角落被唤醒,当品牌愿意低头聆听地方的声音——这不仅是“ENvision.NEXT”的意义,更是当代奢华品牌必须重新学习的能力:慢下来,听一听,那些来自社区的声音。(采访报道:蔡金璇 Sean Chua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