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家BYD经销集团倒闭 揭示中国车市暗流

即便是背靠中国销量冠军品牌,也无法幸免于市场寒冬的冲击。近期,中国辽宁与山东两省的两家比亚迪汽车经销集团相继停业,引发数百位车主维权,成为电动车转型浪潮下,经销体系震荡的缩影。

据辽宁广播电视台报道,辽宁的“兴启集团”已停止新车交付及售后服务,受影响客户逾60人。而山东的“乾程控股”更是风波核心,其曾在省内运营约20家展厅,如今几近全部关闭。据《汽车经销商》媒体5月6日报道,目前已有超过500位消费者组建维权群,要求企业与品牌方出面解决问题。

汽车经销商的集体困境背后,是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的结构性转型。电动车渗透率不断提升,加上消费信心减弱,让许多传统经销体系疲于应对。数据显示,截至4月,中国乘用车市场库存达350万辆,库存天数高达57天,为2023年12月以来新高。这一数据由中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于本周发布。

在这场剧变中,比亚迪的直营战略与技术更新也意外成为双刃剑。今年2月推出的高阶驾驶辅助技术“God’s Eye”(暂译“上帝之眼”)广泛搭载于旗下多数新款车型,令旧款车型库存压力倍增,迫使经销商在短时间内清仓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,比亚迪在今年1月的经销商库存水平为全国第三高。

压力之下,降价成为普遍应对手段。许多经销商大幅削价清货,甚至出现亏本售车的情况,进一步压缩本已吃紧的现金流。乾程控股在4月17日一封流传社交媒体的公开信中坦言,比亚迪过去两年针对经销商政策的调整“对现金流构成巨大压力”,而由于区域内其他经销商也陷入危机,当地银行收紧信贷,令其雪上加霜。

目前,乾程控股与兴启集团均未对外回应,而比亚迪方面也尚未就此事件发表评论。

而对消费者而言,这种突如其来的停业意味着“服务承诺失效”。一位山东济南车主透露,她去年6月在乾程门店购买了一辆比亚迪海鸥(Seagull),附带终身保养及一份价值10,500元的保险计划。然而她年初回店续保时,却发现门店已人去楼空。她致电比亚迪客服热线,却未获得有效解决方案。

随着越来越多车企转向直营模式、减少中间环节,经销体系的定位正面临重新洗牌。这场波动,也预示着“卖车”这门生意将不再是依靠品牌背书即可高枕无忧的时代。对经销商而言,未来的生存之道,或许需要重新思考在服务、金融方案与客户关系管理上的价值角色。(整理报道:蔡金璇 Sean Chua)